2017-08-30 | 来源:镇江规划设计研究院 | 作者:李杨 |
镇江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江苏省西南部,长三角州顶端,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全市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12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22.37万人。镇江拥有丰富的降雨和密集的水网,市区年平均降水量1088.2mm,其中梅雨量263.3mm,但市区水环境容量有限,水流滞缓,同时和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患有“水质型缺水”问题。针对近年来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内涝频发的现象,本文联系镇江市的实际情况,配合镇江市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利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进行设计与建设,进而推进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
一、海绵城市理念与基本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即是通过各种自然生态化技术,主要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来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进而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如同海绵一样能够在降雨量非常大时,雨水很好地下渗、滞留和存蓄,同时将留下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并有效利用。海绵城市的目标在于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推行地影响开发,并有效的减少地表水径流量以及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海绵城市同时也转变了原有的排水防涝思路,并保持了原有的水文特征。海绵城市的本质在于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遵循的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是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进行径流雨水的排放,这导致雨水管网、收纳水体与排涝设施有着较大的压力,雨水初期的大量污染物也随径流雨水流入河道对水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造成了较大的水资源浪费。而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则能够有效的实现雨水的自然存储、渗透与自然净化,形成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三条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的三条途径包括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模式需要实现对原有河网水系、绿地、湿地等雨水滞纳区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那些已经遭到破坏的,进行修复。首先需要对生态斑块进行识别,通常分为森林草甸、农田和原野、河流湖泊与湿地或者水源涵养区。然后构建起生态走廊,及时将分散、破碎是斑块实现有机联系,更具规模。对全规划区的蓝线与绿线进行划定,采用截污、生态砌岸、底泥疏浚构建人工湿地等手段实现对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并进行人工湿地的建设。低影响开发第一层是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明确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实施策略、原则与实施的重点区域,并因地制宜明确城市年径流量控制目标,在保护自然水文、利用自然斑块前提下对城市水系、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排水防涝进行专业与专项的规划。第二层是专项规划,包括城市水系、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排水防涝系统等。第三层是控制性的详细规划,是对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分解与细化。主要的低影响技术措施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绿色街道、植被浅沟、透水铺装、生态湿地、雨水调蓄池等。
三、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策略
(一)绿地广场
(二)城市道路交通
城市道路有着较大的地标径流量,并污染严重,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对城市道路进行建造与改建过程中可就道路本身与周围绿化空间推行透水路面、下沉式绿地,而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树池等低影响卡法措施,进而达到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径流污染的目的。道路景观绿化带的下沉式绿地系统能够将地表径流进行存储,并自行净化。透水路面增强了雨水的渗透,但在透水路面的使用中还应考虑道路所承载的负荷,如车流量大的机动车道等,而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则可大力的推行透水路面的应用。如图2。
(三)城市水系
河湖水系与坑、塘、湿地是城市雨水滞纳的天然净化场地,为此在镇江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在加强原有水系、湿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低影响开发。在水系、湿地的保护中,应重视城市低洼区河沟、坑、塘的保护,严谨对其进行盲目的填塞,防止内涝风险的增加。针对镇江城河相依、水路并行的格局,因此可对道路与河道间的绿化带进行充分的利用,建设横向地表泄水通道与植被缓冲带。在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可辅助设置雨水滞留塘,而在河滨具有较宽绿化带的低洼处可构建湿地系统,增强雨水的调蓄与净化能力。
(四)城市建筑
镇江海绵城市建设中对建筑的设计与改造可推广普及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器与透水停车现场等设施,并建设建筑的中水回用。绿色屋顶、透水地面与雨水收集器用于雨水的手机与存储,通过净化可用于生活杂用水,同时也可用于消防与紧急用水,实现建筑的节水与水的循环利用。中水回用即是将建筑的灰色水与黑色水进行分离,灰色水主要包括雨水、洗浴水、洗衣、生活杂用水等,灰水可用于冲厕,实现节水30%。为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建筑设计中可将水系统设计为双管线。如图3。
结束语
本文在海绵城市理念与基本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三条途径,即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然后结合镇江市的实际情况,从绿地广场、城市道路交通、城市水系与城市建筑四个方面对镇江市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了实践构想。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对适合我国海绵城市开发的技术进行探索,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低影响开发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等.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40(36)Copyright © 2016 www.spongy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10726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8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