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雄伟的六盘山,因1935年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下的这首气壮山河的著名词篇《清平乐·六盘山》闻名全国。从此,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
六盘山下的固原市位于黄土高原中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宁夏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曾被联合国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秉承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下,固原市委、政府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齐心协力要撕掉这张“贫困标签”。
然而,淡水资源先天不足,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45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471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8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的1/6。干旱缺水,像只“拦路虎”,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之殇。近年来,固原市通过生态恢复、南水北调、水库联蓄联调联用等措施的综合实施,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水的问题。但是,水资源短缺、水安全堪忧、水生态恶化、水环境质量较差、市政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城市内涝严重,为了一揽子解决这些难题,2016年4月22日,固原市通过竞争性评审,跻身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三年来,固原市委、政府深刻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的思想精髓,树牢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探索出西部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提高了城市雨水综合利用能力,统筹解决了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提升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新型城镇化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里子”问题,提高了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一个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理念方式,它的精髓是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对因山闻名、因山而美的六盘山区来说,再适合不过了。固原市委、政府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多年来抓住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契机,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把握“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定位,遵循“以河为脉、以山为骨、以绿为体”的总体思路,坚持“虚实并重、内外并举”的工作方针,依托山、水、路、园、院等载体,着力打造生态园林和文化旅游城市。目前全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37%、33.8%和23.67平方米,绿色已成为固原市城市建设的“总引擎”。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市民关心关注的事情贯穿海绵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建设之初,市民普遍反映市区道路下水道臭味熏天、雨天内涝严重、公园绿地短缺、清水河周边环境脏乱差,普遍表现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不理解、不支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固原市抓住市民最关切的问题,按照群众需求,以提升基础设施为重点,坚持修复城市“面子”,改造城市“里子”。先后改造城市雨污管网65公里,文化路、中山街等城市主干道路彻底实现雨污分流,城市内涝得到有效解决;将九龙公园、古城墙遗址公园等原来垃圾堆山、污水横流的荒地区域改造为高品质城市公园,打造海绵型公园广场9个;实施海绵化改造城市道路34条、海绵化老旧小区改造46个,广大市民对海绵城市的满意度在实践中逐年提高。
强化借力融合发展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园林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宜居城市、旧城改造有机融合,实现规划管控贯穿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固原市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低,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海绵城市建设为基础设施提升带来难得的机遇。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借力发展和融合发展理念贯穿试点工作全过程,规划先行,防止各自为战、互相扯皮;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与项目建设实际有机融合,不以建设指标生搬硬套,因地制宜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综合措施,灵活打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组合拳;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创造宜居人居环境、增强群众获得感有机融合,既使城市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又带动相关产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举多赢的效果。
二、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技术支撑,协调推进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海绵理念落地生根的根本保障。固原市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运行之初,就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住建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发改、财政、水务等10多个部门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抽调相关部门30多名工作人员独立集中办公,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高效运转。
强化技术服务支撑,通过公开招标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固原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咨询服务单位,服务期限6年,先后多次派专家深入固原指导帮助。他们全程参与固原海绵城市建设,累计审查规划设计方案170余项。同时,派驻工作组,参与项目立项审批和施工管理,对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实行一票否决,充分发挥了技术支撑和驻场服务优势。
三年来,市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固原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意见》《固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定》《固原市区海绵城市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从政策层面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先后制定了规划建设管控、施工图审查与竣工验收、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城市蓝绿线管理及设计与施工规范、运营维护标准等具体的责任落实制度和技术标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有序、安全运行。
为保障项目建设又好又快推进,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固原海绵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市委、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进展情况纳入年度岗位目标管理考核,每年市委全委会、市人代会都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明确任务指标,挂图作业、压茬推进。海绵办成立项目建设协调组,重点应对项目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群众诉求、管线迁移等各类复杂问题。建立了市、区两级政府共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共同保障和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
三、一套完整的顶层设计:有的放矢,科学布局
固原市把顶层设计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针对原申报项目时专项规划存在的缺陷问题,2017年先后两次按照国家海绵城市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修编。规划覆盖城市规划区156平方公里,涵盖了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规划、排水规划优化与内涝防治规划、水环境改善与水生态修复规划、雨水资源利用与供水漏损控制规划等方方面面。
组织项目公司和科研院所开展试点期内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系统方案和清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编制工作,科学划分汇水、排水分区,评估清水河水量、水质、水生态状况,根据不同区域制定不同建设和管控策略,提出了清水河市区段水系综合治理技术路线,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有的放矢、解决重点问题,确保项目布局系统全面、科学合理。
四、一种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财政+PPP投资执行迅速有效
将PPP模式作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对海绵城市项目整体打包。按照投资来源,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期内所有项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新建小区项目由规划部门按要求提供设计条件、开发企业负责建设,政府通过资金奖补政策给予适当支持;第二类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公园绿地、道路广场、水生态修复等多种类型项目,将其整合为一个大的项目包,通过PPP模式确定一家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公司负责建设、运营和管理。
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效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
五、一种可复制推广的建设模式:人民城市为人民,海绵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因地制宜,是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固原市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典型的西部缺水型城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面积23平方公里,面对独特的土壤地质条件,自重湿陷性黄土,固原市采用创新技术工艺,减少下渗、增强回用等技术策略,因地制宜地按照“精细分析、存量管理;源头管控、综合改造;生态空间、集中渗透;内涝防治、竖向行泄;运维管理、应急保障”的思路进行建设,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及贫困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同步实施提供了示范,也为资金有限、资源有限的相似兄弟城市提供了项目案例、技术支持和模式支撑。
立足湿陷性黄土这个绕不开的地质条件,在每个项目设计前,就确定在施工过程中降低影响设施与建筑地基的安全距离,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内部结构设置防水土工布,保证安全蓄积雨水。
起初申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时,一些棚户区和老旧建筑没有明确列入拆迁范围。伴随着固原市旧城改造步伐的深入推进,统筹考虑方便项目建设与实施,经过专家组多次论证,市委、政府多次研究,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调研,汇总梳理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23个,建设总投资29.88亿元。
坚持目标导向,集中对试点区西南新区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裸露地面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对道路两侧人行道、绿化带进行海绵化改造,对市人民医院、固原八中、三馆一中心等政府投资项目严格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实施,建成了以九龙路为轴带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避免了项目碎片化,形成连片示范、单体示范、分类别示范、新老示范的打样示范效应,尤其是雨水收集利用和雨污分流改造连片效应明显。
结合城市更新、城市修补,树立“海绵城市+旧城改造”“海绵城市+民生工程”“海绵城市+文化旅游”理念,围绕古城墙集中建设古城墙遗址公园,加强古城墙遗址保护,打造市民5分钟休闲生态文化娱乐圈,提升生态园林文化旅游城市品质。对新开发建设项目配套雨污分流管网,对市区老旧小区开展拉网式排查,既建设具有雨水滞蓄渗功能的绿地系统景观,又针对小区存在的地下管网破损、污物横流、散水塌陷等突出问题,全面更换地下管网、强弱电、监控照明及外墙保温,增设小区停车场、垃圾收转等设施,系统提升住宅小区基础设施条件。按照海绵化改造方案累计为各小区安装海绵设施雨水桶614个,不仅减少了雨水径流指标,而且方便了居民利用截留雨水洗菜、浇灌小菜园,居民交口称赞。
清水河是固原的母亲河,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人为的种种原因,河床生态环境急剧下降,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了彻底改善清水河流域现状,固原市启动了清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对城区段10.25公里进行综合治理。项目包括基础河槽整治、水生态构建、水质净化、生态岸线恢复、生态修复等方面,既治理眼下,又着眼长远,走出了一条标本兼治、人水和谐的治理路子。项目建设过程中,拆除了义乌商贸城,清理了河道淤泥,对东岸污水做截留处理,彻底解决了清水河大量污水外溢的问题。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防洪安全等系统治理,逐步实现了清水河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为保护黄河生态文明作出了固原海绵的贡献。
各个区域按照地理位置、建设现状等特点区别对待。新区以目标为导向,以源头和过程控制为主;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末端治理为主,新旧结合。根据试点区流域水文特征、汇水主管网及末端排口情况,分为五个排水分区,饮马河分区与西南新区以源头绿色改造为主,实现源头达标;六盘山路、文化路、南城路分区以灰色改造为主,灰绿结合,实现系统达标。源头上通过对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广场等进行海绵化改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海绵设施的滞蓄、削峰、控污的作用,构建源头减排绿色系统;中途优化排水管网布局、清淤疏通地下管道、合理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等,构建了市政排水灰色系统;末端结合公园绿地的雨水调蓄及合流制污调蓄改造等,构建了末端调蓄与径流污染控制系统。
固原城区段主要是合流制区域,约占整个城区面积的65%以上,雨季时合流制区域易发大面积溢流,直接进入到清水河,严重污染清水河水体。探索实施了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末端修建CSO调蓄池,有效缓解了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前,固原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既缺少专业人才也缺少专项资金,市政管网从建设完成以来,基本上未做清理、维护、保养、修复等,排水管网病害严重,建设、管养和运营维护不到位,堵塞、腐蚀、漏损等病害导致管网基础沉降、镂空等问题,影响城市安全。海绵城市建设后,引进了专业技术人才与建设资金,分批次对管网进行修复,完善了地下基础排水设施,补充了市政设施短板,并将地下排水管网详细病害检测信息录入了管网资产管理系统,实时动态更新调整,为后期管网养护提供参考。
总结固原市实践成果,宁夏首创主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并于2019年5月在宁夏实施,成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首个海绵城市地方标准,也意味着固原在此领域达到了全区领先水平。
Copyright © 2016 www.spongy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10726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873号